2008年1月21日

順應的心得

太極拳常會提到「沾、黏、連、隨、不丟頂…」等字,這些都是為了詮釋太極拳在應敵時,應該有「順應」的態度而下的操作技術。換句話說,吳殳所說的因敵成體是因為順應所產生的結果,所以說要如何達成順應就成了習練太極拳的必要條件之一。

因為在應敵時一定會與人產生接觸,但是這個時候通常會發生的問題是「我應該怎麼辦? 我的腳步要踏哪裡? 要怎麼走? 手應該要怎麼做?」諸如此類的種種疑問隨之而來,那怎要怎麼順應呢?又或者是在應敵時有了知見,知道自己要怎麼做,例如「我要跨步! 我要轉身! 我要握拳!」,心中有了定見,那又要怎麼順應呢?

懂「順應」、了解「順應」甚至是操作「順應」必須要懂得「挨何處,何處討消息。」才可以,因為接觸點才能告訴你敵人的動向,偵知敵人的動向才能有因應之道,而為了能偵知敵人的動向所以要能鬆柔;簡單的一句話「挨何處,何處討消息。」,並非一句形容詞在敘述一件事情的進行而是一種技術,一種需要被徹底執行的、可以操作的技術。

但是單純的以鬆柔探知敵人的動向,並不能自然的產生因應之道,或者說是產生自然的因應之道,因為探知之後將會面臨剛剛所提到的問題-無論是疑惑接下來該怎麼做或者是有知見的知道自己該怎麼做,都無法簡單且自然的產生對應的方法,因為那不是「順應」。

祖師王宗岳所著的四篇著作『太極拳論』『十三勢』『十三勢行工歌訣』『打手要言』,將可以提供簡單而且容易執行的答案。利用方位、纏法、三合等觀念以及四掌點的手法以及採挒肘靠入環旋身的理論等實際可行的技術,就可以產生自然的順應。這樣的順應不是預設的也不是疑惑的而是很自然的,自然的就像是清風拂過山崗,自然的就像是清風藍天白雲的互動,自然的就像是清風輕搖樹梢以及灑在地上隨樹梢搖晃的剪影。這樣的感覺真的很難用文字言語來形容,需要感覺而且體會到才能真正的知道這樣的敘述。

與大家分享
是技術也是特色
這就是宗岳門太極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