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8日

反身大纏---選讀1

「反身大纏」這個功法只有一個簡單的動作,卻幾乎把內家最重要的各種技擊觀念全都藏在裡面,所以初學者只要學好「反身大纏」,對內家的技擊概念就會有很清楚認識,是非常有效率的初學入門功法。
譬如太極拳裡的「挫掀技術、分掌技術、聽勁移身技術、引落合出技術、連環技術,轉向奪位技術,翻筋奪位技術,轉胯技術,鼓盪技術,浮沉技術,吞吐技術」以及八卦掌常提到的「滾鑽爭裹技術,缷化技術,順勁技術,龍形、猴相、虎坐、鷹翻技術,轉胯蹋腰技術,蛇纏技術,大小纏法」以及槍家吳殳講的「見肉分槍技術,貼竿深入技術」等等,全部都被一個「反身大纏」包含在裡面了,只要學完「反身大纏」,對內家技擊概念會非常清楚。

學生一肩半或兩肩寬馬步站立,初學者或初學之年老者足部筋絡不固,步法以一肩半為最佳,甚至步法可小一點。剛開始訓練不可操作過久,因為技術稍不正確,腿部關節會承受到錯誤的重力,等到技法完全正確,身手步才能夠完全鬆透無力,訓練時間才可加長。

餵勁者站立於學生右方餵勁,以雙抱掌掌根輕輕黏貼於學生右大手臂,右腳向學生前方中軸進一步,順勢以雙掌挫法,向前並向下挫壓學生大手臂,逼其轉臂後退,以增強其手上「滾鑽爭裹」,以及遇力移重心後退下沉的第一時間反應習慣和能力。
學生受力後,全身大鬆大柔,向西轉胯轉身,下沉,斜身移重心到左腳,面向西,手臂作出「滾鑽爭裹」以缷去餵勁者來力。

「滾」學生滾動手臂以翻筋轉骨,一來造成餵勁者沾點在手臂上位移,繼而沾點向西位移,再來沾點向下位移,等三種沾點位移狀況,如此敵力不易受在我身;二來翻筋轉骨能形成暗勁;學成後可以大鬆大柔啟動聽勁線,成為搶手、接刀、受格的第一個動作。

「鑽」學生手臂由上向下往西方地面鑽,也可以中指為中心旋轉,鑽時向地面斜刺,不可橫拉,斜刺才是鑽,橫拉不是鑽;學成後敵力向我手臂壓來時,能夠不必思考就順勢作出完全不用力的挫掀動作。

「爭」移重心至左腳,身體向西轉時,手肘順勢向西方撐開,形成身肘爭力,謂之「爭」,手臂與身體夾角成九十度,保持環位,不可開肩;學成後肘能習慣保持向外垂墜之形,極利於出拳或發勁。

「裹」此時胸形空涵為裹形,須全身放鬆。

「滾鑽爭裹」身體移重心向西轉之後,要形成兩肩傾斜的斜肩,兩肩要如門閂拉動,讓左肩變短右肩變長;另外要垂肘令肩肘排列成向下一直線,肩摸上去要如溜滑梯,手臂手肘微曲不許用力,手掌滾動朝西向下鑽時,全身放鬆轉到左肩朝東,右肩朝西,整隻手臂要完全放鬆,大鬆大柔,如微風中可飄之柳,不能帶有絲毫力量,這是內家「以無力缷力」之技。
此時重心要完全移至左腳,這是重點,否則後續動作無法轉胯落胯,並且會讓身體重量錯誤地壓在左腳關節上,造成酸痛;右後腳膝關節標準技術是微曲中帶直,但不可用力撐地;右後腳膝關節亦可修正成微曲折,這樣初學者後腳比較不會帶撐地拙力。

腰為「龍腰三折」身體形態如曲線彎月,是流線形,此身法謂之「龍形」。

「龍形」為接敵第一義,日後技擊時所有接手、推手、踢打拿摔都以「龍形」為內在第一技法,此處不精各種招式都無法統整身手步,一接手就可能被貼身敷鎖壓制,招式再多也沒有用。
此時動作要暫停以備檢查正確度,日後可在此處變招,如施展回身靠,反制搬攔,或過腰摔。
餵勁者繼續餵勁,學生沾黏不脫,接著轉腰胯及轉頭右盼,但右肩不能有絲毫震動或移位,更不能向前回衝,此形可練習轉腰轉胯時,能同時左顧右盼的技擊習慣,因為這個身形像猴子左顧右盼,所以此形稱為「猴相」。

「猴相」轉腰胯時,右胯不能向前或向上挺出,右胯必須向下微折凹陷,而有下落之形謂之「落胯」,右膝外掰上頂,右腳扭步起踵,此為董海川祖師所云:「扭步掰膝。」重心要絕對保持在後腳,不可前移,以免力量回衝。
此時動作要暫停以備檢查正確度,日後可在此處變招,如施展太極玉女穿梭,或回身打虎。
餵勁者拉起右前腳,右前腳直接再跨步到學生南方中軸部位,餵勁者順勢彎曲整隻右手臂,用右手臂反扣學生脖子,試圖跨步扣頸翻倒學生。
學生接著「拉手貼耳」,將右手臂以上翻肘式,拉至右臉側貼在耳畔,此為太極「落空」,手不可觸及前臉部位,要讓耳朵位置在大小手臂中間,手掌在右腋,掌朝東上扣腕。手上拉時,要記得先進入環位,形成三角形陷阱才能上拉,否則遇到敷鎖高手會在此處被制住手臂,對日後戰技有很大妨礙。
「拉手貼耳」肘一定要連續朝上移動,千萬不可朝右側移動,此為「掌肘兩朝天」。「掌肘兩朝天」是此式引進落空的動作要點,如果錯誤,身法步法再好也沒用,將來技擊接手,向右轉身時手部動作會一直頂抗對方來力,根本不能應用,要特別注意拉手貼耳時,肘和頭的中心越要盡量貼近,頭肘距離越近者功力會越高,也才能練出高階的不動手缷化技巧,這是上翻肘式的見肉分槍動作,所以肘和頭越貼近者,見肉分槍能力會越強,越合於內家法則。
此時動作要暫停以備檢查正確度,日後可在此處變招,如施展太極旋肘回纏或其他纏法。
繼續為「虎坐」,首先將右胯下坐到後面,像坐在後面的凳子上,此為「坐胯」,再向下「塌腰」,讓重心向後坐,胸要寬舒可含物,頭部微向上虛領頂勁,此為董海川祖師所云:「空胸拔頂下塌腰」。
「坐胯」到「塌腰」是一個連續動作,「坐胯」、「塌腰」之後,左肩才能順勢向南轉,右肩也才能下沉成斜肩,成為左肩短右肩長,右手臂才能順勢佈出後面動作要求的「三角形陷阱」,所以絕對要「塌腰」。「塌腰」在內家中,程派高氏是最重視並且不斷使用這個技法的門派,「塌腰」技術就是用在這個類似動作中。

「虎坐」師傳如猛虎蹲踞後退,向後鼓盪,欲反身撲出之形,全身有往後又有往前衝出之意,不可有呆坐不動之像,「虎坐」亦名「虎踞」。
此時動作要暫停以備檢查正確度,日後可在此處變招,如施展八卦開掌,或發勁。
繼前動作落胯塌腰後再轉背,再轉肩反身到背後一百八十度為止,此時右手不可後拉,以免開肩,需順坐胯蹋腰之勢,以小臂中心為軸揉右掌,形成斜肩,左肩短右肩長,肘向下垂全身放鬆,掌呈瓦楞,右掌心朝東,佈置成三角形陷阱,前述整個動作為「鷹翻」。「鷹翻」技擊時,有轉身下蹲以備出拳之意,也可施展摔技之圓形下扽法。
從「龍形」至「鷹翻」整個過程,身體要一直保持向西傾斜,不可回正成直立,一直要到最後確定落空敵勁的那一剎那,才能把身體回正成直立發勁,一定要傾斜到最後,這樣才能練出太極拳八卦掌所說的「俯仰」,才不會把柔術式的太極拳和八卦掌,錯練成剛柔術的牌位身形。

「鷹翻」最後右手臂不可有後拉之意,要進行上段式佈設三角形陷阱的動作,這個佈三角形陷阱的動作和中段佈三角形陷阱的動作完全不同,是「掌隨肘走」的佈法,也就是說肘在落下時不是向後拉,而是肘向前向下畫一個圓弧形,而掌是隨著肘所畫的圓弧形順勢落下,掌絕不能脫離這個肘畫的圓弧形而動作。


「龍形」為太極之「引」;「猴相」到「拉手貼耳」,為太極之「落」;「虎坐、鷹翻」為太極之「合」,墜肘伸掌「發勁」為太極之「出」,所以此功法與太極拳全部學理相合,是內家互通技法。


程派高氏八卦掌學習時講究精通每一個動作的「本缷拆變」,也就是講究「二會二要」的「會本手、能缷力、會拆招、能變打」的階段性學習,也就是「先要學會標準的基本手法,其次要把基本手法練到能夠大鬆大柔缷去來力,還要把基本手法繼續練到能夠用於拆招反制、最後還要把基本手法練到能夠用於摔打拿踢各種技擊變打」。

ps:在教堂裡,唱詩班使人愉悅而牧師方能傳道。謝謝您對我的教誨!!~~~銘記心中,銘感五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