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8日

太極拳的慢練---論太極拳內三合的訓練方式的感想

由內外三合的內三合來看太極拳的慢練,可以很清楚的認知慢練的原因與重要。



內三合是指「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這原是心意拳所創造的武術術語,由於內三合的理論,能夠明確地標示出所有內家拳的訓練進程,現在已被具有相同性質的太極拳和八卦掌所引用,並且作為內家拳訓練的典範模式。



心與意合簡單的說,就是你心裡想做什麼動作,你的意念就能夠指揮你的身手步做出你心裡想做的動作。比如說,你心裡想用捲落的方法,很輕鬆地將內勁順著脊背從手指伸展出去,那麼你的意念便能夠指揮身手,順利地完成這個動作,這就是「心與意合」。
所以說「心與意合」事實上只是動作招式的初步熟練階段而已,這也是內家武術訓練的初步階段。在這個階段中,所要求的並不多,只是動作初步熟悉熟練,能收能放而已。
所以在「心與意合」的階段,學習者要輕鬆地反覆練習某一種動作,讓這個動作的方位要求、及重點要求,都能夠確實無誤地緩緩做出來即可,在這個階段中,不必要求速度快,更不可用力發勁。



在「心與意合」的階段完成之後,就要進入「意與意氣合」。所謂的意與氣合,是指你心意所指導的動作,已經非常精確了,只是動作看起來還不是非常流暢,當然也沒有勁道,這時候你就要用徹底放鬆,全身完全不用力的方式,不斷地反覆操作這個動作,讓這個動作能夠非常有韻律而流暢地大開大展發出,並且整個動作中不會有一絲一毫「牽筋扯絡」的感覺。



所謂牽筋扯絡,就是你完全放鬆,注意是在你完全不用肌肉力量的完全放鬆狀態,在做伸展式動作時,你如果感覺到自己的手臂筋絡,還有稍微拉扯的感覺,這就表示你的筋絡沒有開展,那麼你就要用五弓大展的方式,再依老師指導的正確方法,加強「含胸、拔背、沉肩、墜肘、捲尺骨、開掌指」的訓練。



最後,還要順著動作的形態,利用輕兵器到重兵器,協助開展這個動作所會用到的筋絡,如此才能夠讓這個動作達成「氣化」,也就是這個動作能夠像氣一樣,毫無拘束和僵硬地無限延伸到肢體的極限,以達成意到肢體便能像氣一樣發出的「意與意氣合」目標。



當武者完成「心與意合、意與氣合」的訓練時,就要進行「氣與力合」的強勁訓練,在這訓練中,一般都會再進行發勁的意念訓練。譬如讓手臂在運動中,感覺好像能夠捲動身旁的氣流一樣;譬如讓手臂在運動中,感覺好像內部虛空裡有氣團在滾動一樣;譬如意拳的宗師王薌齋所提陸地游泳的感覺…些意念的訓練,最主要是確保你的發勁能夠柔緩均勻,並且正確無誤。




也可以用飛矢不動以及如錐畫沙兩個觀念來了解太極拳的慢練;


以飛矢不動來說
中國辯論家惠施有「飛鳥之影,未嘗動也。」希臘哲學家有「飛矢不動」的說法。那是因為,當一個物體在給定的時刻,都占有自己的空間位置時,所以它是靜止不動的;而飛鳥之影和射出去的箭正好如此,所以飛鳥之影不動、飛矢不動。

以如錐畫沙來看
宋朝書法家黃庭堅說,晉朝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字:「如錐畫沙,如印印泥,蓋言鋒藏筆中,意在筆前耳。」
書法中的「如錐畫沙」是說,你如果要在乾的細沙上,用像鐵筆一樣的東西,寫出清楚而有力的字,你在下筆時,一定要輕緩均匀,不可以快速劃過。
因為你的鐵筆中正安舒,輕緩均地在細沙上劃過,由於速度不快所以被劃過的沙子,會緩緩地堆放在鐵筆劃過的兩旁,形成像兩道小山,而中間則會形成一道深谷,這樣你在沙上寫出的筆劃,就會很清楚而有力;如果你用的是在細沙上快速劃過的方法,那麼所劃過的地方沙子,又會淹回你所劃過的地方,讓筆劃淹沒而不清楚。「如錐畫沙」是「柔緩均匀」的用勁技巧,「如印印泥」則是「鬆沉安舒」的用勁技巧,「鋒藏筆中,意在筆前」用於武術就是打拳時,把鋒芒收歛在內,把內勁蓄藏在勢架之中,不許外露;出拳時意要在先,所「勢勢存心揆用意,意氣君來骨肉臣,凡此皆是意,我意仍在先。」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