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3月16日

課後整理by張龍飛---僅節錄部分做為參考

三、落空在腋:
所謂命意源頭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間,莫忘了腰,更別忽略了腰之間隙,所謂腰之間隙,就是在雙手自然下垂狀況下和腰之間形成的狹縫,此隙縫根部,就是您的腋下,也是引進落空點,因此,所謂「落空在腋」,
簡而言之,就是「掌進腋」,上翻肘式時須掌進腋,下壓肘式时亦須掌進腋,中平肘時,還是須掌進腋,這就是引進落空時的三條路徑,和一個空點,是您的活路,卻是敵人的死路,是一個主客易位的轉圜,是一個時空置換的關鍵,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也,所以勇敢的引進吧!引敵直入三關內,卻叫敵人沾衣跌,但須刻刻留意在腰間,因為命意源頭在腰隙!

四、以合困人: 吳泵手臂錄曰:「以靜困人」,王宗岳太極論曰:「靜之則合,動之則分」宗岳門葉宗師曰: 「靜者和也,和者合也,所以,靜=和=融合」,因此以靜困人,即是以合困人,即是以融合困人,為何融合可以困人?試想,球棒可以打球,可以打外物,但球棒不能打球棒自己,球棒更不能沒有用以操作使之動作的幕後之手,如果球棒代表敵人之剛勁,則握球棒之手就是與球棒融合的幕後主使,此時手為主使領袖,球棒為奴僕隨從,奴僕能任主人差,隨從只能隨領袖使,所以主動融合即主動為主使,被動融合即被動為領袖,任人差遺使喚者一也,即受靜合所困之敵也,因此,以靜合困人,以融合困人,是太極拳特有的概念,末學覺得,唯有至誠以大鬆大柔之融合概念為目標,理事合一,知行合一,才能變現出,真正大鬆大柔之太極拳神妙境境。

五、靜中觸動動猶靜: 葉宗師曾以水蛭沾粘大腿與小手,隨順大手臂來比喻融合及靜中觸動動猶靜之原理,可謂貼切之至,個人覺得,融合就好像我已置身於一列火車上,就置身於火車上的我而言,只是靜靜的坐在火車內,但對在鐵道上看火車的人而言,他覺得我是在動的,他覺得我之速度跟火車一樣快,他覺得我隨火車之快慢而急應緩隨,但對於已融入火車車廂內的我而言,一切只是靜合而己,所以我只要知道如何順利上車(融合),自然能靜中觸動猶靜,一旦列車到(敵勁之未端或竭處)就是我下車(分擊)之時。

七、牛舌掌:牛吃草時,是用舌頭先把草捲起來,再拔起來入嘴。練習時可左手先伸出五指,然後用右手繞著左手外緣捲一圈是也。

三、過腰摔法:
二人兩兩相對,我伸出右手從敵人右腋下區進去,同時纏繞敵人腰部,(記住一定要輕纏輕繞,只要出掌就一定要鬆柔、輕沾輕沾,使敵感覺不出來是上策),身體保持龍形反背,身體側背面對著敵人,身形同時下蹲但兩腳踵要提起,左手輕觸敵人腿膝部處,然後向右向後外旋,同時身形往上挺立,敵人就摔跌出去了。

四、騰挪:
摔人時,兩個人站的直直的,此時對對方施力,幾乎是無效的,所以摔不動,進一步將對方力量引進,此時我方的身形是裹形,對方依舊是直立,此時的效力是中等,也不太有效。要直到騰起像一隻鷹,將對方的力量置號身形裡面,對方就好像一隻小雞。所以正如武禹襄所說:「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是也。騰挪,騰起之後,挪動我的身體,形成一種向下的挫力、下壓,對方很快就倒地了,效力最好。
因此,所謂「騰挪」就是當敵人進攻時,原地不移動位置,不讓步,身體幾乎到達整個人浮起,又稱騰蛇,因為他要準備騰起來纏人,簡單的說就是原地跟你打。
只要對方一攻擊,我腳立刻浮起,騰起,左手吊手纏頸,纏的時候要輕輕的纏,不要勒住對方,要像一隻蛇一樣,輕輕地纏在上面,不要讓對方感到有壓力,纏進來的時候要特別注意,頭要靠近來,這就是「打人如親嘴」,讓對方沒機會化解,否則對方還有可能反纏。騰起之後,突然間把腳尖拉起,把手往外壓,使對方身體成凸,然後放倒,摔技的最高技在「破」,「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在空中斷根,而非在底下斷根,此不在拖倒對方。武禹襄的高架為什麼這麼厲害,因為在空中折斷你,不在地上打斷你,屬於飛鳥式的攻擊,所以形如搏兔之鵠,神如補鼠之貓,除了地上的技術,還有在天上技術。

五、方圓之變:
方即直角樁;即渾元樁,中國武術的各門各派都相當重視渾元樁,其代表起手的限度、界線,只要超出渾元樁,都是不合法的拳。中武術都是方圓變化在打,不懂方圓幾乎不能打,例如一起手圓,一落手方就發勁打出去,因此太極拳的打法就是從方變圓或從圓變方。

參、御刀:
一、握刀之法:
左手握刀柄之底部像握雞蛋一樣,右手握刀柄之上緣,右手虎口要向左移左手虎口要向右移,這樣才能保持正力,敵人刀砍過來才不會反彈回來,或被敵人輕觸就移開了。
二、握刀角度:
時刀面角度要向右微傾,刀面同向右微半轉,是最好的防禦法,如敵人出刀砍過來時,我只要將刀稍往上在即可封住敵人攻勢,敵人如從我的右方砍過來,因我持刀時刀往右稍斜,所以敵人也無法砍到我。
三、出刀技巧:
1、兩手正確握刀之後,先將刀移至頭頂,大約是右手在頭額的上方即
可,出刀時是用捲落法,手肘先出,接著一寸寸往前捲進再腕關節,再
至刀砍出去(要求是要勁達刀尖,不可下墜,並要砍中帶刺),刀收回
時,一樣是用捲回法,以握刀之手為軸,往裡、往回一寸寸捲回,至預
備出刀的姿勢即可。
四、出刀要求:要勁達刀尖,不可下墜,並要砍中帶刺。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