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23日

宗岳門太極拳---對於太極拳圓全的心得

對於太極拳的認識,基於種種的因素或多或少都有不同的詮釋。這是因為切入的觀點角度以及面向不同,所產生出的不同說法,但是都會指向同一個所要表達的內涵。這樣說或許很難讓人理解,舉例說明,有三個人同登高峰,但是這頂顛的空間,同一時間只能容許一人站立,三人商量好了,依次是甲乙丙的順序登頂遠眺,因此甲就先站上去了面向東方眺望,乙就面向北方與西方看去,而丙心中盤想著難得登此高峰,所以就由南逆時針轉一圈做了全灠。事後,三人對於頂峰所做的景象敘述就有了差異,但所說的都是指同一個地點的景色。

因此,圓全就有程度上以及切入點的問題了。怎麼說呢?假使甲事後對頂峰的景色敘述沒有與乙丙相比,那甲所認為的就是全部,同理亦然,乙丙也有相對程度上的認知差異。再者,丙依照由南開始逆時針瀏覽全景,與由北順時針瀏覽全景,雖然所看到的全景是一樣的,但是會因為開始的點不同而有不一樣的心境體會,所做的敘述也就會有些的不同。

依照上面所舉的例子,對於太極拳是否圓全就可以很簡單的加以辨明了;以內家拳來說,太極、形意、八卦雖然各有所善,但都已拋棄外家而轉向內家,因此趨於相近也就有相疊的精隨存在。

若依照著作論述來看,以內家代表人物-王宗岳、武禹襄、董海川、吳殳等,所描述的內家必然是相近且相同的。

再往下細看,前人所說的敷、蓋、對、吞,本、卸、拆、變,引、落、合、出,或者是敬、緊、徑、切、勤,內外三合等等是否都能同時包含。

也就是說,對於太極拳的追隨者,對於自己所學的太極拳或者是內家武術,都可以藉由前人的經驗以及論述,作為自我的要求或者是檢驗。雖然前人的著作與論述,也有程度與面向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所指引出的明道是相同的,依此作為依歸才能階級神明,而不會虛耗一生於太極迷霧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