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15日

太極拳是戰技性鬆柔 ---選讀

太極拳的應用,最重鬆柔,有人說:「打太極拳意念放鬆就可以大鬆大柔。」也有人說:「心神意氣放鬆就是大鬆大柔。」宗岳門卻說:「意念放鬆不能大鬆大柔,心神意氣放鬆同樣不是大鬆大柔;太極拳大鬆大柔是人體機械原理,太極拳大鬆大柔是戰技性鬆柔,非心神意氣的鬆柔。」

所謂太極拳的戰技性鬆柔,即是太極拳的「柔術」,這種太極拳的柔術,是以王宗岳十三勢引落合出的技法為本,發展而成。其大用是在接觸時,以分掌法完全不抵抗地徹底解除敵人的壓力,並且順勢進行反擊。

王宗岳太極拳技法,在應敵時雖然和其他傳統內外家拳法樣使用摔打拿踢,但在接觸時,卻盡可能避免以硬力直接對抗敵人硬力,並且在鬆柔地解除對方壓力過程中,同時尋找到最高效益的戰鬥軌跡。

太極拳為什麼在接觸時,要鬆柔地解除敵人的壓力?那是因為太極拳本身的打法是屬於重拳技法,太極拳的肘擊、拳打、膝貫、腳踢技術全都是以重擊方式施展。

在重拳攻擊下,防禦者如果施展手部的格擋招式,很容易因重拳的擊打而崩潰。王宗岳太極拳基於對抗自己本身重拳技術的原理和立場,理所當然不會像某些傳統武術或某些太極拳那樣,以雙手施招格擋來力,或以硬力直接對抗來力,而會以鬆柔方式引落合出進行反擊。

所以王宗岳太極拳,極重視應敵時身手步的鬆柔戰技,並試圖以最精妙的鬆柔身法手法步法,在大鬆大柔中發揮高技巧、高速度、高威力的太極拳攻擊及反擊能力。

所謂王宗岳太極拳的身手步技巧,其實是一種「引落合出」的精密「軌跡」。也就是說,太極拳在對抗敵人每一個角度的來力,都有一組「引落合出」的精密「軌跡」在對應來力,這些「軌跡」的目標,是要練到能夠精確有效地化解敵人巨力,並且順勢反擊。

太極拳各種角度的引落合出「軌跡」,就是太極拳的「戰技」,這個引落合出的「軌跡」,在練到純熟精確,大鬆大柔,能夠沾黏連隨,不丟頂抗離時,可以非常有效地化解巨力,並且以最佳的角度和狀態反擊。

而敵人在施勁時,如果陷入了這個太極拳的「軌跡」,會覺得好像陷入虛空完全沒有觸感的狀態而受制,這就是一般人對太極拳鬆柔的第一印象。而這個鬆柔,對修習者而言,其實是戰技性的修習,而非心神意氣的修習。

太極拳各種角度引落合出的「軌跡」,是非常精確的行拳軌道,雖然簡單,卻不能有誤差,「軌跡」只要有些微偏差或錯誤,便會發生丟頂抗離,對抗一般力量還可以,根本無法化解巨力,一旦不能化解巨力,太極拳便絲毫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太極拳的大鬆大柔是一種戰技性的鬆柔,絕不是意念式的鬆柔,更不是心神意氣之鬆柔。

學太極拳的鬆柔,再重要在學習如何在接手時能鬆柔,如何在引進時能鬆柔,如何落空時能鬆柔,如何在合應補位時能鬆柔,如何能以鬆柔的方式發勁推打,或以拳肘膝足攻擊,這些都是戰技性的鬆柔,都是要以機械原理,人體戰鬥工學的形式去達成。

等到戰技性鬆柔有了成效,應敵時心神意氣的放鬆,便能自然得心應手。所以槍家吳殳說,戰技熟練精熟之後,「心」自然可以「不治自治」,如果整天在心神意氣裡學習鬆柔,最後只會讓心神意氣更亂而已,臨敵時只會鬆柔地被強力打垮,或不知不覺以力對力,是不可能鬆柔,也不可能將鬆柔用於太極拳的技擊上的。

與大家分享...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