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9日

課後分享by高師兄~~太極拳應用原理初探

太極拳應用原理初探

二人交手時,我須能:(1)保持身形結構、樁力、及正力,以我之正對敵人之斜,則敵人雖有力而發不出,無法破壞我的體勢;(2)大鬆大柔、捨己從人,使敵人雖到處使勁得出卻沒有着力點,反而受制於我。

如何致勝?敵人每一動作,固然能奪取空間,但另一方面也勢必會釋出某些空間。我不與他爭,他來我走、他丟我撿,繼續不斷地粘着補位、充塞他讓出的空間,像蜘蛛一般,佈網困住他。到後來他會愈走愈無路,終至勢窮而跌倒。這整個過程,敵人的動作好像是沿著一個預設的軌道滑動一般,導引他跌倒。但這個軌跡實際上並非預設,而基本上是他自己造出來的,但他也不是完全自願,而是不知不覺、或有知有覺卻不得不爾。是我一路跟隨他,不斷封他的後路,造成他走入死巷死角的。由於我封了他的後路卻不受他的力,因此他的力量將會完全作用到他自己身上,造成他沿著出力的軌跡推動他自己加速滑動,促使他被自己的力量摔倒。

由此可見,一着錯、萬着錯,若一開始未能獲得結構、樁力、及正力的優勢,後面的路可能就很難走。所以一交手就搶把以求「先之先」,例如使出「翻筋」的技術,以勁線對敵,讓對方控制不住我,或以「敷」的技術造成敵人瞬間之佔煞,使我得以利用這極短的時間搶得先機,或摔或打。除此之外,應用「引落合出」的技法來反敗為勝,也是太極拳重要的戰術。

太極拳不用力,是指不用濁力,但可以用、也應該發揮我的結構力、樁力、及正力,或借用對方身體任何部份的力量或勁道。敵人出力愈大或動作愈大,他所讓出的空間就愈大,運行之軌跡就愈易於被我掌握。如果我能聽勁懂勁,能粘着不失、適時補位,敵人出大力或做大動作將造成他自己跌得更脆更重。

要應用「引落合出」來反敗為勝有兩個條件:(1)要使他進入我肢體可及的範圍;(2)我要能控制他的身形及勁道。要使他進入我肢體可及的範圍,方法之一就是誘使他往我肢體發出力量、做出動作,這就是「引進」(簡稱「引」);如果他不受誘,則我就須「因敵成體」,主動上前去遷就他的身形。「引進」之後,其次是使他「落空」(簡稱「落」),亦即是失去肢體或勁道的控制權(例如讓他肩膀開翅)、或失去身形的穩定性 (例如讓他身體向前衝)。他的「落空」使我有機會(「得機」),這時我須「合應」(簡稱「合」)以「得勢」,才能將敵人打出或摔出。「合」也是八卦掌「撞、拉、轉、發」中的「轉」。事實上,在實際應用中也的確常趁敵人「落空」的瞬間,轉變我的勁道方向,從敵人正力的側方或斜角發勁,將他發出或摔倒。

沒有留言: